
下一场 AI 战争,打在电网上
下一场 AI 战争,打在电网上就在前几天,OpenAI 又搞了个大动作。 他们要在德州阿比林,新增 4.5GW 的电力接入,并且已经和 Oracle 签好了合同。
就在前几天,OpenAI 又搞了个大动作。 他们要在德州阿比林,新增 4.5GW 的电力接入,并且已经和 Oracle 签好了合同。
最近在看中国出海的 AI 应用,看到一篇风投公司 A16Z 发布的报告,觉得很有意思,梳理一下分享给大家。结尾点击阅读全文可以跳转到原文。
还在为复杂的 AI 编程工具定价而头疼吗?想象一下,你每月为 Cursor 付费 20 美元,却在输入三个提示后就遭遇速率限制,或者突然发现"无限使用"的套餐增加了额外费用。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 AI 编程工具行业面临的系统性问题。就在开发者们抱怨这些"阴暗"和"模糊"的定价策略时,一家名为 Cline 的开源 AI 编程公司却逆势而上,刚刚完成了 3200 万美元的种子轮和 A 轮融资。
除了是知名 AI 播客「No Priors」的主理人之外,Sarah Guo 更知名的身份,是风险投资 Conviction 的创始人。
今天介绍的这家公司,是非常非常早期的一家做投资引荐服务的 AI 公司,之所以介绍这家公司也是因为它“够新”,以及出圈方式足够“有趣”。当然它的业务也有点儿“新瓶装旧酒”的意思,但目的还是希望给多少给大家些启发,AI 创业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秘密”。
在 AI 圈,如果你关注基础设施、尤其是向量数据库,那你大概率听说过 Zilliz。2023 年,黄仁勋在 GTC 大会上的一次点名推荐,让这家公司进入大众视野。但真正吸引我注意的,是 Zilliz 创始人星爵年初的一篇访谈文章,标题叫做:《我们没有对手》 ——在商界如此直白地表达自信非常罕见,这让我确信他对自己做的事有极强的信念和实际领先优势。
这款叫 MoonBit Pilot 的代码智能体系统,真正将 AI Agent 从“助手”推向“合作者”的角色。在过去一年中,AI 编程助手迅速普及,从 Copilot、Codex 到 Cursor,成为开发者日常工具链的重要补充。然而,这类工具大多依赖于传统 IDE 插件或 Web 服务形式,智能体的能力受限于调用上下文与反馈机制,难以真正进入开发流程的“核心环节”。
未来的游戏或许将是玩家与 AI 共同演绎虚拟世界。今年的 ChinaJoy(下文简称 CJ)依旧人潮汹涌,各大厂商争相展示最新的游戏大作,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逛完今年的各大展台,大概会得出一个结论:AI 在 ToC 端的应用依然很弱。
前几天,AI 仅退款的词条冲上了热搜。点进去一看,是某些羊毛党利用平台支持仅退款的规则,用 AI 工具生成虚假瑕疵证据。
在大模型工具层爆发之后,真正的问题逐渐清晰:我们并不缺能“生成文本”“画出图”的 AI 能力,而是缺一个能承载任务、连接角色、组织流程的系统。在当前多数产品仍围绕“输出内容”进行打磨的背景下,协作的逻辑、语境的保留、流程的延续,反而成了被忽视的基础设施。